1.中药发酵的前世今生中药发酵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酿酒术。古籍《书经·说明篇》中提到的“曲蘖”,便是含有酵母菌的发芽谷物,这说明发酵技术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晋时期以中药为主要成分的药曲制作技术逐渐成熟。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详尽记载了多种药曲的制作方法,展现了当时中药发酵技术的精湛水平。在《金匮要略》《齐民要术》《千金方》《新修本草》以及《本草纲目》等古籍中,都记载了多种发酵曲剂的制备方法及其临床应用。然而,传统中药发酵多采用自然发酵的方式,这种方式存在诸多不足,如发酵时间长、卫生条件差、易受环境影响等,难以保证成品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微生物工程学、基因工程学、发酵中药学、中药化学等交叉学科逐渐兴起,现代中药发酵技术应运而生。它通过定向选育优良菌种、调控底物、诱导因子、抑制剂等方法,控制发酵过程,使中药发酵更加科学化、规范化。2.中药发酵的目的2.1药性和药效的变化中药发酵后,其药性和药效会发生显著改变。例如,淡豆豉的药性会因发酵所用辅料的不同而改变。以桑叶、青蒿发酵的淡豆豉,药性偏寒凉,适用于风热感冒;而以紫苏、麻黄发酵的淡豆豉,药性偏辛温,可用于风寒感冒。这种药性变化,不仅拓宽了药物的适用范围,还能更好地满足临床治疗需求。发酵后的中药,其药效往往得到显著提升。一方面,发酵过程可以分解细胞壁,使有效成分更容易溶出;另一方面,发酵产生的代谢产物也能增强药效。例如,板蓝根与槐耳双向发酵后,抗菌和抗氧化效果显著提高。此外,发酵还能降低中药的毒副作用。如半夏加入姜汁、矾等成分发酵后,可将半夏本身辛温有毒的特性转变为辛苦无毒,不仅增强了药效,还降低了毒副作用。2.2增加中药的产量和质量可以扩大中药的产量。传统中药的采集往往依赖于天然资源,因此受到采集量的限制,而通过微生物发酵,可以大规模生产中药活性成分,从而满足临床和市场的需求。可以改善中药的质量稳定性。传统中药的质量往往受到生长环境、采集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存在质量不稳定的问题。而通过微生物发酵,可以在受控条件下进行中药的生产,使中药的质量更加稳定可控。3.中药发酵菌种和工艺设备探索3.1发酵菌种的选择发酵菌种的选择是中药发酵的核心。不同的中药需要选择不同的菌种,以达到最佳的发酵效果。常用的菌种有酵母菌、红曲霉、黑曲霉等真菌,还有乳酸菌等细菌。对真菌发酵中药材已有大量文献报道,酵母菌、曲霉菌等内生真菌是中药发酵的常见菌种真菌。能够通过与植物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发展出多种生物合成的能力,其代谢产物具有多样的结构与生物活性,可作为一种新的药用成分来源。细菌发酵中药的研究范围较真菌更广泛,其中在“菌株-中药-活性成分”和“菌株-宿主-肠道菌群”的探究最为常见。3.2发酵工艺优化与设备发酵工艺的优化涉及菌种、底物、反应温度、pH值及发酵时间等多个因素。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决定了发酵的最终效果,有研究人员通过大量实验,明利用红曲对三七进行固体发酵,与传统炮制方相比能够缩短发酵时间至70h,且保证有效成分析出率。可以显著提高中药发酵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还有研究人员利用鼠李糖乳酸杆菌对灵芝菌粉进行液体发酵,精确控制接种量、粉碎粒度、菌种培养和灵芝菌粉发酵过程中的温度、pH、发酵时间,在提高了灵芝多糖与三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利用率的同时保证了产品安全性。目前,市场上大多数发酵类中药采用传统自然发酵技术进行发酵,但其容易受温度、湿度等条件影响,且需要依赖于生产人员的主观操作和经验,造成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存在不确定性。现代发酵技术是在传统发酵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融合了发酵工程技术、微生态学和生物工程学等现代技术,按照发酵形式可分为固态发酵、液态发酵和双向发酵。随着中药发酵技术的发展,发酵设备也在不断创新。例如,研究人员发明了烘干粉碎发酵一体化设备,这种设备结构简单合理,空间利用率高,能够有效提高中药发酵产品的生产效率。此外,针对高黏度物料的中药发酵,研发出特定结构的框式搅拌装置和六直叶圆盘涡轮式搅拌桨相结合的新型发酵设备,解决了高黏度物料在发酵设备底部聚集的问题,减少了物料浪费。4.中药发酵的广泛应用4.1医疗领域中药发酵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发酵后的中药不仅能发挥更好的疗效,还能通过微生态菌对机体进行调理,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例如,发酵药泥灸结合了现代发酵技术和传统泥灸的优势,具有增加有效成分、提高透皮吸收率、缩短疗程及避免针刺疼痛等诸多优势,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方法。4.2畜牧养殖领域在畜牧养殖领域,发酵中药作为饲料添加剂,具有增强动物生长性能、提高免疫机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等作用。例如,将经黑曲霉发酵的艾草添加到基础日粮中,可以增强肉仔鸡的免疫功能,提高屠宰性能,进而提高肉鸡的生产性能。对于牛羊这类反刍动物,其消化系统和其他动物有很大区别,其中以瘤胃最为发达,和网胃、瓣胃以及皱胃相比,瘤胃犹如一个发酵罐,里面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和原虫,通过将饲草中的纤维素成分分解为有机酸吸收。发酵中药使用后不仅能使中药的药性得到发挥,而且其中的益生菌能与瘤胃中的条件致病菌进行空间和营养的竞争,抑制其繁殖,使微生态更加平衡和稳定。4.3日化用品领域在日化用品领域,中药发酵产物因其天然、安全、高效的特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例如,德氏乳酸杆菌发酵枸杞后,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可用于面膜、精华液及爽肤水等护肤品中。此外,灵芝与当归共同发酵得到的灵归菌质,具有良好的抑菌性和抗氧化性,可减少化妆品配方体系中防腐剂的使用,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健康、环保的护肤选择。5.中药发酵的问题与展望有些不良商家为了追求利益,可能会夸大发酵中药的功效,做出不切实际的宣传。比如宣传发酵中药可以治愈所有疾病等,这种过度宣传会让消费者产生怀疑和反感,从而认为整个发酵中药是一个骗局。700年前《饮膳正要》早已警示:“造膳失其理,反成戕生具”。此外不是所有中药都适合发酵,例如:发酵的当归,中国药科大学的检测显示,发酵的当归阿魏酸含量比传统煎剂低63%;有的厂家强行发酵经典复方,发酵六味地黄丸破坏“君臣佐使”配伍平衡,反而功效降低;还有某品牌鼓吹“黄芪发酵后多糖增加30%”,却隐瞒黄芪甲苷(核心免疫成分)暴跌55%的事实等等。中药发酵还面临微生物污染问题,中药发酵过程中可能还会污染来自曲霉属、青霉属、镰刀菌属等产毒真菌,其在适宜条件下能产生具有毒性作用的次生代谢产物———真菌毒素。2024年3月,因服用日本小林制药公司所生产的保健食品红曲胆固醇颗粒,造成多人住院治疗,5人死亡,据现有报道,可能的原因是所含红曲成分污染了青霉属真菌产生的软毛青霉酸导致。因此,中药的发酵要做好守正创新,需要现代生物技术与中药现代研究的有机结合。不仅需要完善发酵类中药的管理规范和提高评价标准,也应该规范发酵类中药的统一管理以及标准制定。比如,明确发酵类中药的范围以及用途,增加具体可量化的质量评价指标,确保中药产品质量安全、有效、可控,才能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文章来源:Augustuo药食同源与健康之道
近日,金莲花润喉片、抗感解毒片和舒筋活络止痛膏均获国家药监局批准转为非处方药。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至今,NMPA已批准了148个处方药转为OTC,不乏蒲地蓝消炎片等OTC甲类(双跨)品种,以及龙胆泻肝软胶囊等独家中成药(含剂型独家,下同)。2024年中国零售药店终端(城市实体药店+网上药店)化学药、中成药及生物药合计销售额超3900亿元,同比增长4.41%。“处转非”趋势日渐火热,已逐步形成药企、药店、患者等多方受益的良性发展格局。01148个处方药转OTC中成药成爆款,独家品种霸屏近年来,医保控费、带量集采及DRGs支付等政策的不断深化,倒逼药企积极寻求院外市场增量,越来越多处方药(Rx)通过转换为非处方药(OTC),为患者提供更多用药选择和便利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其在零售终端的销售渠道。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国家药监局至少发布了65个处方药转OTC的公告,涉及148种药品(以产品名统计),其中2020年有40个,2021年有39个,2022年有9个,2023年有18个,2024年有32个,2025年至今有10个(按公告发布日计算),包括蒲地蓝消炎片、舒筋活络止痛膏、芩暴红止咳合剂、硫酸氨基葡萄糖钾片等明星产品。按有关要求,这些药品无需处方即可通过零售渠道出售。2020年至今国家药监局公布的处方药转OTC名单注:带*为独家品种;来源:国家药监局官网148个转OTC的处方药中,独家品种有82个,占比超55%;从药品类型上看,中成药为主力军,有106个产品在列;处方性质方面,双跨品种有55个,包括阿胶胶囊、布地奈德鼻喷雾剂、龙胆泻肝软胶囊、奥美拉唑镁肠溶片、复方板蓝根颗粒等临床常用药。按治疗大类统计,呼吸系统疾病中成药、呼吸系统化学药及妇科用中成药在数量上领跑,分别占35个、16个和16个席位;消化系统疾病中成药有11个产品进账,消化系统及代谢化学药、五官科中成药则各占9个。02蒲地蓝消炎、乳果糖等掘金3900亿市场云南白药、扬子江大爆发受医保控费、合理用药及集采常态化等政策影响,处方药在院内市场频频承压,多个处方药纷纷转为OTC后,销售额及其增速在零售药店终端均屡创佳绩。玻璃酸钠滴眼液是治疗干眼症的主要药物之一。受集采影响,该药自2020年起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销售额逐年下滑,至2023年起止跌回升;而在零售市场规模则一直保持两位数的销售增速,2024年首度突破15亿元,2025年Q1收获约3.6亿元,同比增长11.66%。玻璃酸钠滴眼液目前有61家企业(国内57家、进口4家)拥有生产批文,齐鲁制药、扬子江药业、珍视明药业等47家企业通过/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该药作为集采大品种,随着获批过评企业的增多,院端市场利润已被高度压缩,由处方药转为OTC,相关药企有望伺机加速零售市场的开拓,填补集采影响下产品利润的缺口。近年来中国零售药店终端玻璃酸钠滴眼液销售趋势(单位:万元)以“清热解毒”功效著称的蒲地蓝消炎片,2024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销售规模仅有几千万元;而在零售药店终端销售额接近12亿元,同比增长17.29%,云南白药以超32%的份额领跑市场。可见,这类治疗普通感冒咳嗽而非抗生素产品,零售市场显然比院内市场更吃香。2024年中国零售药店终端蒲地蓝消炎片企业格局乳果糖口服溶液是临床上儿童常用的便秘治疗药,国内获批生产企业有近50家。近年来该产品在中国零售药店终端销售额逐年攀升,2022年超越4亿元,2024年突破5亿元;在治疗便秘的化学药产品排名中,乳果糖口服溶液已连续三年(2022-2024年)稳居TOP1之位。目前,国内已有70家企业以新分类提交了乳果糖口服溶液的上市申请,其中福元药业、江中药业、健民药业等36家先后获批上市并视同过评。不难发现,部分儿童常用处方药经过系统评价转为OTC后,患儿及其家属的购药便利性能得到提升的同时,也有利于布局该类产品的企业拓宽零售市场,降低院内销售市场的压力。2024年中国零售药店终端治疗便秘化学药产品TOP5(单位:亿元)注:销售额低于1亿元用*表示近年来化学药、中成药及生物药在中国零售药店终端合计销售规模稳步扩容;2021-2023年分别同比增长11.57%、13.16%和7.04%,2024年继续以4.41%的增速增长至超390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市场前景可期。近年来中国零售药店终端化学药、中成药及生物药总体销售趋势(单位:亿元)03“处转非”日渐火热持续利好药企、药店、患者......随着我国零售市场的快速增长,药品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处方药转OTC这一趋势日渐火热,并逐步形成多方受益的局面。对医药企业而言,在其原研药专利到期后,面临仿制药激烈的价格竞争,会出现销售骤降的情况,即专利悬崖;叠加近年医保控费、集采降价等政策冲击,一些原研药甚至因此退出市场。处方药转为OTC后,一方面能够使产品的生命周期得到延长,药企能获取更多的收益;另一方面使得产品面对的对象从特定患者到普通大众,有利于拉动公司其他产品的销售。对终端药店而言,非处方药品类越多,越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处转非”药品在药店可以直接购买,有望增加产品销售量,扩大市场份额。若部分药品在处方药阶段就已经有良好的消费基础,“处转非”后进入更灵活的销售渠道,将为相关企业带来更丰厚的利润及更重要的发展机会。从患者角度上看,根据《药品管理法》对处方药、非处方药甲类/乙类的分类管理要求,药品由处方药转为OTC之后,患者不需要医生处方就能在线下药店和线上电商平台购药,购药渠道增加,购药更加便捷,尤其利好部分需要长期购药的患者。对医保支付端的影响,处方药转为乙类OTC后,部分药品或会退出医保目录。长远来看,“处转非”将是节约国家医保资金的有效措施之一。然而,这也需要医保体系不断完善和调整,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必要的医疗保障。此外,在临床诊治方面,对部分小病来说,患者能通过自我诊疗、自行服药等方式达到治愈的效果,医生就没有必要再花费时间和精力在开具处方这项工作上,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诊治身患重大疾病的病人,提高自身的诊疗技术,并能从工作和患者满意的反馈中获得自我满足和成就感。处方药转OTC是医药行业结构性变革的重要方向,政策红利、消费升级与技术创新将共同驱动市场扩容。未来,中国OTC市场有望从“规模扩张”迈向“价值深耕”,企业需在品牌、渠道、研发上构建护城河,同时警惕用药安全与竞争风险,如此方能行稳致远。编者按:本文来自米内网,作者苍穹;赛柏蓝授权转载,编辑凯西。资料来源:米内网数据库、国家药监局官网;数据统计截至7月3日,如有疏漏,欢迎指正。文章来源:赛柏蓝